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激发学院党组织活力和党员干事创业热情,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2023年6月28日-7月3日,工业自动化学院党总支组织全体教工党员开展2023年“迎七一忆初心,探寻红色记忆”主题党日系列活动。
本次系列党日主题为:“迎七一忆初心,探寻红色记忆”,系列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组织专题党课,提高政治站位。工业自动化学院全体教工党员在学院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带领下共同开展以“牢记嘱托学思想、感恩奋进铸忠诚”为主题的七一专题党课学习,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党员集中深入学习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思政课铸魂育人这个主阵地提出了根本要求。
学院党员教师表示,通过专题党课,不断强化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拓宽教育工作的视野和格局。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深刻认识到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须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做到:一是要修师德。明确师德规范,牢记教师责任,自觉筑牢师德师风“防火墙”。二是要强师能。坚守三尺讲台,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引导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成为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的时代青年。三是要铸师魂。坚持扬正气,树典范,关爱学生、言行雅正,将努力成就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召开党员大会,共度“政治生日”。工业自动化学院召开以“迎七一忆初心”为主题的全体教工党员大会,会议对工业自动化学院2023年上半年党建工作进行总结、对2022年度工业自动化学院民主评议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并且全体教职工党员通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入党日是党员的“政治生日”。只要被党支部通过为预备党员,伴随着“共产党员”的新身份,党员的政治生命随之开启,也就拥有了自己的“政治生日”。当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郑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便意味着作出了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政治抉择,作出了将自己的一切交给党的庄严承诺。
学院党总支集中为教工党员举办了一场严肃而又温馨的过“政治生日”活动,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感以及对入党誓词的温故知新,激励党员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开展“红色路线”参观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为巩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学院党总支组织教工党员前往肇庆阅江楼开展“红色路线”参观学习红色革命主题党日活动。
肇庆阅江楼,原为叶挺独立团驻防地,驻防肇庆期间独立团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积极参与了各项社会活动,宣传革命思想,维护社会秩序,打击反动地主和土匪武装,大力支援了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使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出现了全盛时期。叶挺独立团于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团部驻阅江楼,楼前广场乃练兵场所之一,全团2000余人。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奉命担任北伐先遣队,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纪念馆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248平方米,分“肇庆建团”“军政活动”“援助农运”“北伐先锋”“武装起义”“将星璀璨”六个主题。
党员老师们表示,通过本次“红色路线”参观学习红色革命主题党日参观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增强学院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在讲解员的讲解带领下,追忆峥嵘岁月的革命历史,领略革命先辈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通过本次“迎七一忆初心,探寻红色记忆”系列主题党日活动,教工党员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和革命与发展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对红色基因与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师生党员们必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革命先辈高尚的事迹和不屈的精神化作激励前行的强大力量,肩负起时代责任,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工业自动化学院党总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广大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庆祝“七一”为契机,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提升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院党总支将继续坚持特色党建与党建品牌的创建,结合工科特色,通过创新育人模式、拓宽育人途径、挖掘育人元素,把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校风学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培养工作贯穿基层党组织建设全过程,建立“五育并举、融合育人”长效机制,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
(撰稿/王盼 编辑/王盼 审核/张志万)